岑氏典故

岑氏留言

  • 岑延旺于2022-10-27的留言:

    湖南永州江华岭东一带散布着岑氏,因为文革时期族谱被毁,但是按照广西西林字辈排序,不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了,老一辈说以前跟桂岭一带岑氏族人有联系,进入21世纪后,没联系了……有没有人考证一下。
  • 岑卫东于2022-05-13的留言:

    岑氏亲人们,大家好!我是岑卫东,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机缘巧合吧,终于能在这里见到如此多的岑氏亲人们围聚一堂畅所欲言,很是心慰,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遗憾!因为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岑定伍)就不在世了,后来妈妈生我的时候,又遇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氛围和我俩兄妹当时还小的缘故吧,爸爸(岑国玉)一直守口如瓶,极少对我们兄妹俩谈起他的身世和爷爷的事情,甚至我妈妈都不知道一丁点。再后来,我爸爸有一天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只有了解到爷爷(岑定伍)有一个兄长,在逃难时失散了(名字不详),之后爷爷就做起了生意,并雇佣了工人协作 他,听说爷爷的生意还做得不错(当时那个时代,我爷爷属于榨取贫下中农的血汗,走资本主义道路,政治身份不良,是要受到批斗和坐牢的)。不知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否找到一点点的线索否?愿上天给我一点希望,也愿能从岑氏宗亲网里能得到一点点的线索。万分感谢!!
  • 岑炳旺于2022-04-02的留言:

    我们想增加人才库,有一位岑氏后裔在南宁二中任副校长,另一位在平乐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 岑勇于2022-03-08的留言:

    祖墓碑文: 莫为之前雖美弗彰,莫为之後雖盛传我,祖之前後,世襲於朝,而受爵者,其历有可纪矣。 一始祖岑公諱彭。汉马功劳擢授廷行大将军乃湖广襄汉南阳始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世铿。擢授怀远大将军乃溪洞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珍。擢授盟威大将军亦溪洞复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伯颜。擢授田州中顺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泰。擢授恩州奉训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辉。擢授岜鈴汎官总司守也。 一始祖岑諱光裕。为国亡身,蒙上宪不忍昧功臣,柱碑立祠,以祀之留後。仲述分住于此,只克全後裔分为五枝,有孙国泰初头门庭,继後子孙荣昌。皆由祖德流芳,以及於今孙等,歆潜恐夫特著表於,兹以头不忘之意耳。
  • 岑厚霖于2021-11-18的留言:

    自从19年我爸过身之后,我就一直没怎么接触岑氏宗亲的事和东西。今天忽然好想我爸,点开了他的微信头像,看到朋友圈,发现了这个宗亲网的链接,就进来看看。我想说 是,家里还有很多我爸当时收集什么关于族谱的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不用放在家里蒙尘。

    岑氏渊源

    当前位置:首页 > 岑氏典故 > 岑氏渊源

    两个疑团的探讨

    信息来源:岑氏宗亲网 作者: 更新时间:2007-12-27 22:19:28
    两个疑团的探讨
     
    岑荣光
     
         我详细拜读了河南省新野县宗教事务局张成立、侨务局曹显峰两位领导合著的《岑氏史话与岑氏文化》一书,收益颇多。作为岑氏后裔,首先要感谢两位领导对岑氏的关怀。对于后记中的两个疑团问题,现在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与广大有志者共同探讨。
        一、岑象求是否迁浙?
         要考证岑象求是否迁浙?首先要从考证岑象求生平的时和事入手,然后加以研究分析。
         据有关记载:岑象求,字岩起,仕宋,官至朝议大夫,知襄州军事,兼提督隋郢州兵马巡检公事,加上柱国卿,银紫光禄大夫。
         岑象求,字岩起,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举进士,宋神宗熙宁中为梓州路提举常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知郑州,徙利州路转运判官,改提点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6、391、404页)。五年,为殿中侍御史。元祐六年(1091)三月,“殿中侍御史岑象求为金部郎中,以避苏辙亲嫌也”(《长编》卷456页)。六年六月,出为两浙路转运副使。七年,入为户部郎中(同上书卷448、460、474页)。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以权尚书刑侍郎为覆按山陵使(《宋会要辑稿》礼三三之二三)。后除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未几致仕。崇宁三年(1104)入元祐党籍。有《吉凶影响录》十卷,一作八卷(《宋史·艺文志》),已佚。《元祐党人传》卷三有传。
        据《夔洲府志》《万县志》载:岑象求,字岩起,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学有本原,入为考功郎中,提举梓州路常平,迁侍御史,官终宝文阁侍制。
        1068年,为秘书省著作佐郎;
        1071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有《送岑大夫象求之蜀中》诗,当时岑象求以提举梓州 路常平还蜀;
        1089年7月,以朝奉大夫就考功郎中;
        1090年9月,为殿中侍御史;
        1091年3月,避东坡亲嫌,徙金部郎中;6月,为两浙转运副使;
        1092年6月,为户部郎中,苏东坡有《次韵答岑岩起》诗;
        1094年左右,《东坡文集》有岑象求知果州敕;
        1098年,为四川万县岑公洞(道教神仙岑道愿修练处)撰文并请北宋文学家李廌书写立石;
        1104年,入元祐党籍;
    《岑氏族谱》载岑象求长子岑孟祥、孙、曾孙、玄孙俱葬南阳,而岑象求及其次子岑世衡墓葬何处没有记载。岑象求五世孙岑景佺迁浙江余姚车厩,岑景佺孙岑肃迁慈溪上林乡三山,岑景佺墓葬浙江明州东凤凰山。
        据上述史料分析:
       1、岑象求为北宋时期约1030—1105年左右人,与苏东坡(1037—1101)有亲戚关系,并与北宋文学家李廌(1059—1109)交好。
       2、  岑象求实质上尚未迁浙,只是曾官迁两浙转运副使,居浙仅一年。有的族谱记载岑象求迁浙,也许由此。而考实迁浙的是岑象求长子岑孟祥之玄孙岑景佺,故此,浙江岑氏尊岑景佺为浙江始迁祖。
       3、 至于岑象求次子岑世衡,浙江谱及广东谱均记载,其市药置半州之产,积德行义,世称长者,以子贵,封大理评事。他是否迁浙或居浙?均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谱上均记其长子正淑居进士、次子仲淑居浙江余姚府进士,惟有查考地方志,是否有记载,方有考证突破。就算岑世衡迁居浙江,本支居浙也仅此一代,其子正淑、仲淑就远迁两广。现居浙的是其长兄岑孟祥之玄孙岑景佺支系的后裔,他们肯定是尊岑景佺为浙江始迁祖,而非太祖叔公岑世衡,这也合乎常理。
        4、另外有的族谱记载诸公生卒年分:岑孟祥(970—1050)、岑正淑(1127—1207)或(1217—1296)、岑仲淑(1013—1077)。与以上所考岑象求(约1030—1105年左右),有着诸多不合,惟有岑象求的记载有史可据,其余的更有待考证。
          二、汉族岑彭的后裔岑毓英为何成了壮族?
        这是我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广西诸多姓氏编写族谱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
    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 据黄现璠著《壮族通史》其主要源流: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实为一脉相承。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从文献记载看,距今三千多年前,就有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活动。如《逸周书·王会篇》在记述华南各族向周王朝进贡土特产。秦始皇时,凿通桂林灵渠,开发岭南,设南海郡(今广州)、桂林郡(今广西桂平)、象郡(今广西崇左),后增设交趾郡(今越南)。之后,不断有汉族迁入杂居,世代繁衍生息。
    现广西人主要分为三部分,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地区主要以壮族为主,玉林、贵港、钦州、梧州、贺州地区主要以广东、福建迁入的汉族为主,桂林及柳州的一部分地区主要以湖南及中原等地迁入的汉族为主。经过长期的同化,壮族因其没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特别的外貌特征及特异的风俗习惯,已成为汉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
    宋朝1052年,岑仲淑随狄青(1008—1057)南征侬智高,后留镇永宁军(今南宁),之后子孙沿袭统治桂西南田州一带800多年,成为当地的土司,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改土归流。当时的广西壮族在全国来说是少数民族,但在广西的西南田州一带,以壮族为主流,汉族反变成了少数民族。随军远征的中原汉人,很难带家属同行,又要留守边疆,只好娶当地壮族姑娘为妻。长此衍化,入乡随俗,子孙也就住壮寨,讲壮话(象很多中原汉人迁入广东后都讲白话一样),慢慢地融为一体。到后来民族划分时,只要会说壮话就是壮族,有很多地方整乡整县地划为壮族。我熟悉的很多如黄姓、张姓、李姓、潘姓朋友,他们的先祖是在清末才从广东迁来的汉族,有的未超五代,可谓根清源明,可是他们也成了壮族、瑶族。因此,岑猛、岑瓦氏、岑毓英被后人划为壮族也就不足为奇了。且从前记载人物,首重籍贯,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如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才加以注明。岑毓英在100多年前编写《岑氏族谱》时,不存在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故此,也无需做出任何解释。我2002年到岑毓英、岑春煊故里—广西西林那劳寻访岑氏族人,因解放后及文革遭受迫害,有几个岑毓祥、岑毓琦的后人,避难苗寨,不得不也称为苗族人,要不是改革开放才得以重返家乡,他们的子孙又将从壮族衍化为苗族了。象近代的许多华侨,在国外未衍几代,许多子孙已变成了其它国籍,其它民族的人了。如马达加斯加国家卫生部部长路易·罗班松·岑理查德先生,2005年4月到北京访问结束后,专程到广东顺德寻根问祖,原来他的祖父是广东顺德岑姓族人,到南美马达加斯加谋生,父祖辈均娶当地人为妻,他们的子孙也就成了外国人。如果人种、肤色、文化相近,那衍化速度将会更快。
    我翻阅湖南韶山有关《毛氏族谱》的资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为江西吉安人,跟随朱元璋的大将蓝玉远征云南,以千夫长的下级军官身份留守云南,他也象许多战友一样娶了当地少数民族姑娘为妻,生清一、清二、清三、清四四子。后毛太华带清一、清四返回内地,被分到湖南韶山居住,开枝发叶。而清二、清三则留在云南发展,因此,毛泽东主席也就有了少数民族的毛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