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岑氏留言

  • 岑延旺于2022-10-27的留言:

    湖南永州江华岭东一带散布着岑氏,因为文革时期族谱被毁,但是按照广西西林字辈排序,不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了,老一辈说以前跟桂岭一带岑氏族人有联系,进入21世纪后,没联系了……有没有人考证一下。
  • 岑卫东于2022-05-13的留言:

    岑氏亲人们,大家好!我是岑卫东,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机缘巧合吧,终于能在这里见到如此多的岑氏亲人们围聚一堂畅所欲言,很是心慰,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遗憾!因为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岑定伍)就不在世了,后来妈妈生我的时候,又遇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氛围和我俩兄妹当时还小的缘故吧,爸爸(岑国玉)一直守口如瓶,极少对我们兄妹俩谈起他的身世和爷爷的事情,甚至我妈妈都不知道一丁点。再后来,我爸爸有一天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只有了解到爷爷(岑定伍)有一个兄长,在逃难时失散了(名字不详),之后爷爷就做起了生意,并雇佣了工人协作 他,听说爷爷的生意还做得不错(当时那个时代,我爷爷属于榨取贫下中农的血汗,走资本主义道路,政治身份不良,是要受到批斗和坐牢的)。不知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否找到一点点的线索否?愿上天给我一点希望,也愿能从岑氏宗亲网里能得到一点点的线索。万分感谢!!
  • 岑炳旺于2022-04-02的留言:

    我们想增加人才库,有一位岑氏后裔在南宁二中任副校长,另一位在平乐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 岑勇于2022-03-08的留言:

    祖墓碑文: 莫为之前雖美弗彰,莫为之後雖盛传我,祖之前後,世襲於朝,而受爵者,其历有可纪矣。 一始祖岑公諱彭。汉马功劳擢授廷行大将军乃湖广襄汉南阳始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世铿。擢授怀远大将军乃溪洞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珍。擢授盟威大将军亦溪洞复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伯颜。擢授田州中顺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泰。擢授恩州奉训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辉。擢授岜鈴汎官总司守也。 一始祖岑諱光裕。为国亡身,蒙上宪不忍昧功臣,柱碑立祠,以祀之留後。仲述分住于此,只克全後裔分为五枝,有孙国泰初头门庭,继後子孙荣昌。皆由祖德流芳,以及於今孙等,歆潜恐夫特著表於,兹以头不忘之意耳。
  • 岑厚霖于2021-11-18的留言:

    自从19年我爸过身之后,我就一直没怎么接触岑氏宗亲的事和东西。今天忽然好想我爸,点开了他的微信头像,看到朋友圈,发现了这个宗亲网的链接,就进来看看。我想说 是,家里还有很多我爸当时收集什么关于族谱的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不用放在家里蒙尘。

    岑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岑氏要闻

    德安岑氏宗谱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岑法满 更新时间:2018-10-30 21:44:45

                          戊戌岁重修

                     德安岑氏宗谱


                       德安岑氏宗谱编纂委员会

                           二〇一八年十月


        编    纂:德安岑氏宗谱编纂委员会

        策    划:岑法满

        主    修:岑法满

        主    编:岑法满

        版式设计:岑法满

        电脑打字:岑法满  胡晓蓉

        编辑排版:岑法满

        摄    影:岑法满  胡晓蓉  岑端银  岑端荣  

        校    稿:岑法满  胡晓蓉

        开    本:210×297

        字    数:405600

        版    次:2008年10月第一版  200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凡    例

        一、《戊戌岁德安岑氏合修宗谱》自周朝封岑始,下限为新谱定稿时(2018年8月)止。世系源流以渠公为岑氏始祖(自渠公至继康公十四世仅列公讳),继康公为南阳岑氏始祖。

        二、本谱以德安邹桥(古长溪)光裕堂民国戊辰[1928]年重修宗谱为基础本,参照同宗全氏务滋堂2013年重修宗谱修正,并根据史料对历次重修过程中产生的明显讹误进行更正。

        三、对前谱中的疑、误之处,新谱仅参照全氏谱及史料对明显错误进行修正,对疑问之处则谨慎处理,在无确证的情况下,尽量保存旧谱原貌并标明疑点,不作更改,以利今后深入研究。

        四、前谱所载内容一律按原文录入新谱,仅对明显错字进行更正。为便于阅读,对原文进行断句、标点(或有误断之处)。

        五、为弘扬岑氏文化,根据史料增录了部分岑氏历史名人简介、事迹及艺文资料(仅限前谱所列本宗直系者)。

        六、谱文中,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范文字和2011新版国标《标点符号用法》,少数生僻字采用拼字。正文采用宋体,备注、解释采用仿宋体加[]标注(均为编者本人所作);世系表中曾祖、祖、父讳和“行传”赞文及作者姓名用楷体;世系表中为突出本世派名及其子名,均采用黑体;其他项目字体视情况而定。

        七、新谱格式综合欧、苏两式,各支以世派为序,世派内以长次为序。

          1、世系图:一个页面排八世,本世之长列第一排,随之列其长子、长孙、长曾孙……;其次再列本世之次……,于此类推。

          2、世系表:表中本世之上列曾祖、祖、父,“本世行传”中列其子、女,查一人可看前后五世。

        八、世系表“本世行传”统一格式为:“XX之子,讳XX,字XX,号XX。生年。学历。履历。娶妻XX(X地XX之女),生年。生子数、子名。生女,生年,适XX。公殁年、葬地、茔向。妣殁年、葬地、茔向。”据信息详略有所不同。

        九、世系表中凡迁徙者均标明迁徙地,并在文字下方标注“         ”以示直观。

        十、世系中一丁多嗣处理方式:原则上一丁仅承嗣一人;多嗣者,在其父辈“行传”中均载“生子:XX”,本世“行传”中正嗣者列详细内容,继嗣者则标注“同前(或后)XX”。

        十一、世系表中生年:封建王朝及民国年代均采用“朝代+帝号+年次+干支+月+日+时辰”,为便于阅读,男丁生年均在干支后标注公元年(加[],为编者所加,或有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采用公元纪年,“月、日”公、农历兼用。

        十二、收集增录了部分与族谱有关知识材料附后,便于查阅。

     

     

     

    戊戌岁德安岑氏重修宗谱新世派

     

    仁义宗昌

    诗书兴盛邦

    启贤

    才修华章

     

    德安邹桥、园艺场两地岑氏自磨刀迁出后分修,世派不一。今再次合修,重新拟定新世派。新世派自得姓始祖渠公第一百零六世、南阳始祖继康公第九十二世启用(邹桥、园艺场两地岑氏同世启用),此前之世系仍用各自原世派。

     

                                                        黄帝--人文始祖

     

     

                        炎帝--人文始祖 

     

       ——周文王异母弟姬耀之子。武王封从弟姬渠于岑地(陕西韩城),建立岑国。后代以国为姓,尊渠公为得姓始祖。
     

      

     继康公(前651—?),南阳始祖。得姓始祖渠公第十五世孙。

     

     

       彭(?-35年),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汉刺奸大将军,拜廷尉,行大将军事;升任征南大将军,封舞阴侯。谥号壮侯。

     

                   岑彭公墓

     

     岑文本(595645),字景仁。唐中书令,封江陵子,广有善政。卒于征辽途中,褒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号为宪,陪葬昭陵。

     

     岑长倩(?691)。永淳元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迁为内史。天授元年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次年加特进、辅国大将军。

     

       羲(?713年),字伯华。吏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进拜侍中,封南阳郡公。

     


     

     

    岑参(约715770),唐天宝进士。两度出塞(幕府掌书记、判官),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著名边塞诗人,长七言歌行,今有《岑嘉州集》,存诗四百余首。

     

     

    辅公——南阳五十一世(渠公65世)。居宋州砀山县,唐乾宁年间任严州府判,升江浙郡守,侨寓金陵。

     

     

    清公——字安逸,南阳五十二世(渠公66世)。后唐宣武节度使,右丞相,封武王。尚明宗天成帝公主。

     

     

    鸿公——字凤翔,南阳五十九世(渠公73世)。宋崇宁壬午进士及第,政和年间任南昌府太守,侨寓奉新县举江。

     

     

    说友公——南阳六十五世(渠公79世)。进士。临安、平江知府,福州宣慰史。

     

     

    世益公——南阳六十七世(渠公81世)。宋景炎间游江右遂居建邑之升仙河浒上坑。

     

     

    国英公——南阳六十八世(渠公82世)。德安园艺场[古深坑]岑氏始祖。

     

     

    贵德公——字文政。南阳七十一世(渠公85世)。德安邹桥[古长溪]岑氏始祖。

     

     

    邹桥老屋岑家宗祠

    老屋岑家原上、下屋各有一座祖堂。201611月由本庄上、下屋共同重建新祖堂(光裕堂),自此老屋岑家合为一体,无上、下屋及祖堂之分。

     

     

       邹桥老屋岑家宗祠太公像

     

     

    邹桥老屋岑家

     

     

    邹桥新屋岑家宗祠

    邹桥新屋岑家宗祠太公像

     

     

    邹桥新屋岑家

     

     

     

    深坑始祖桂氏太婆

     

    深坑始祖国英公

     

     

    园艺场岑家

     

      

    园艺场岑家宗祠神位牌

    园艺场岑氏宗祠神位牌[电子版]

     

     

     

     

     

     

     

     

     

     

     

     

     

     

     

     

     

     

    皇清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畅月吉旦

    吕氏

    孟太

    孟和

    徐氏

    孟达

    邓氏

    孟通

    王氏

    孟鼎

    五世

    周氏

    伟端

     

     

     

     

     

     

     

     

     

     

     

     

     

     

     

     

     

     

     

     

     

    始祖国英黄堂太守任松江知府夫人

     

    二世祖景辉

     

    三世祖友庆

     

    氏神主位

     

     

     

     

     

     

     

     

     

     

     

     

     

     

     

     

     

     

     

     

     

    陈氏

    伟淮

    冯氏

    伟江

    黄氏

    伟积

    吴氏

    伟义

    胡氏

    伟岳

    黄氏

    伟嵩

    四世

     

     

     

     

     

     

     

     

     

     

     

     

     

     

     

    一十二代嗣孙岑思珍字孟玉法名通玄真人清公

    国景友伟孟子岑应世高光思大道德文章发英豪宗祖源流远兰桂永兴传

     

     

     

     

     

     

     

     

    江生

     

    忠生

    俊慧

    真名

    师岑

    主公

     

    忠生

     

     

     

     

     

    庆生

    六世

    义生

     

     

     

     

     

     

     

     

     

     

     

     

     

     

     

     

     

     

     

     

     

     

    端生

    孟朝

    胡氏

    孟龙

    聂氏

    孟学

    张氏

    孟才

    孟宗

    孟吉

    李氏

    孟奇

    孟旭

    蔡氏

    孟昊

    陶氏

    孟杰

    赵氏

    孟豪

    凃氏

    孟贤

    陈氏

    孟德

    张氏

    孟贵

     

     

     

     

     

     

     

    贵生

     

     

     

     

     

     

     

     

     

     

     

     

     

    鼎生

     

     

    鼎生

    杨氏

    子弦

    夏氏

    子侃

    朱氏

    子仪

    汤氏

    子俨

    吴氏

    子祥

    李氏

    子坤

    袁氏

    子乾

    崔氏

    子雄

    熊氏

    子清

    黄氏

    子彥

    李氏

    子荣

    张氏

    黄氏

    子弘

     

     

    朝生

     

     

     

    道録

    忠名

     

     

     

     

     

     

     

     

     

     

     

     

     

     

     

     

    德生

    子良

    徐氏

    子旺

    张氏

    子瑀

    陈氏

    子菊

    余氏

    子玠

    江氏

    子烈

    熊氏

    子惠

    子诏

    子旒

    子冕

    子儒

    吴氏

    子朴

    胡氏

    子能

    王氏

    子先

    后氏

    子奎

     

     

     

     

     

     

     

     

     

     

    弘生

     

    弘生

     

     

    弘生

     

    俨生

     

    旺生

     

    俨生

     

    俨生

    七世

    轸公

    軿公

    轩公

    鉖公

    锜公

    铺公

    镜公

    銈公

    钟公

    熊氏

    钓公

    徐氏

    炳公

    李氏

    杨氏

    铿公

    李氏

    贡公

    周氏

    球公

    邵氏

    节公

    郭氏

    乔公

     

     

     

    八世

     

     

     

     

     

     

     

     

     

     

     

     

     

    潭山

     

     

     

     

    弘生

    万氏

    应举

    应学

    杨氏

    镛公

    余氏

    伦公

    万氏

    鹏公

    熊氏

    唐公

    周氏

    亮公

    章公

    鑑公

    锋公

    徐氏

    锭公

    詹氏

    钊公

    周氏

    钦公

    万氏

    镇公

    炳生

     

     

     

     

     

     

     

     

    铿生

     

     

     

    贡生

     

    贡生

     

     

    节生

     

    乔生

     

     

     

     

    应仕

    陈氏

    应位

    钱氏

    应荣

    应佧

    应佩

    应什

    刘氏

    应傃

    应选

    曾氏

    凃氏

    应达

    万氏

    应爵

    应义

    郭氏

    应发

    徐氏

    应宿

    叶氏

    应国

    蔡氏

    应稀

    爵生

     

     

     

    万春

     

     

     

     

    宿生

    九世

     

    章生

     

    球生

     

     

     

     

     

     

     

     

     

     

    世维

    世奇

    世容

    世纶

    世经

    世盛

    万氏

    世寿

    刘氏

    世守

    王氏

    应文

    应朝

    应昭

    应诰

    应俦

    应佑

    应仟

    应化

    应作

    应佐

    应任

    应侯

    王氏

     

     

    科生

     

     

     

    科生

    十世

     

     

    昭生

     

    仕生

    文生

    发生

     

     

     

    傃生

     

     

     

     

     

    达生

    王氏

    杨氏

    魁高

    燕氏

    元高

    刘氏

    明高

    缪氏

    世孟

    世仲

    缪氏

    世宝

    世耀

    世稀

    杨氏

    世第

    徐氏

    世科

    周氏

    世纲

    世缘

    世卿

    梅氏

    世纪

     

     

     

     

    维生

     

     

    纪生

     

    纪生

     

    仲生

     

     

     

    宝生

     

     

     

     

     

     

    宝生

     

     

    孟高

    李氏

    礼高

    燕氏

    仰高

    满高

    顾氏

    生高

    凃氏

    志高

    杨氏

    曰高

    胡氏

    顺高

    王氏

    士高

    魏氏

    信高

    邹氏

    佐高

    弘高

    刘氏

    隆高

    刘氏

    崇高

     

    志生

     

    德生

     

    志生

    十一世

     

     

    耀生

     

     

     

     

     

    稀生

     

     

     

    寿生

     

    守生

     

     

     

    冯氏

    光喆

    李氏

    光富

    李氏

    光明

    柏高

    张氏

    贵高

    梅氏

    汉高

    赵氏

    文亮

    刘氏

    文伯

    爱高

    仲高

    杨氏

    德高

    雷氏

    彭高

    李氏

    天高

    熊氏

     

     

    魁生

    子贵生

    元生

     

     

     

     

     

     

     

     

     

    德生

     

     

     

     

     

     

    伯生

     

     

    亮生

    光汉

    汤氏

    光星

    江氏

    光德

    张氏

    光斗

    刘氏

    光华

    左氏

    光回

    周氏

    光圣

    江氏

    光祥

    桂氏

    光瑞

    光清

    光善

    光彩

    光业

    光前

    隆氏

    光林

    光杰

     

     

     

     

    崇生

     

     

     

    明生

     

    信生

     

     

    佐生

     

     

    顺生

     

    魁生

     

     

     

     

    魁生

     

    光虎

    光龙

    陶氏

    光熙

    光照

    光鼎

    李氏

    光耀

    光辉

    邹氏

    光泗

    李氏

    光镜

    光铎

    王氏

    光铠

    光祖

    光旭

    姜氏

    光云

    周氏

    徐氏

    光泰

    周氏

     

     

     

    耀生

    喆生

     

    明生

    贵生

     

     

    泰生

     

    斗生

    十二世

     

    彭生

     

     

     

    曰生

     

     

     

    彭生

     

     

     

    廖氏

    思仲

    思福

    邹氏

    思贵

    思早

    熊氏

    思球

    思珠

    邓氏

    思通

    光显

    光登

    李氏

    光吉

    光雄

    李氏

    光祉

    熊氏

    光祚

    吴氏

    [国英公十九世孙法满据神位牌原件体例编制]

     

     

     

    戊戌岁德安岑氏合修宗谱在局人员合影

     

     

    20185月南阳岑氏根亲文化节

     

     

    长溪旧谱保存者岑水香老人

     

     戊戌岁德安岑氏合修宗谱主修兼主编岑法满与助修胡晓蓉工作中

     

     

    20177月湖北钟祥寻宗访谱

     

     

    20178月永修磨刀寻宗访谱

     

     

    20187月湖北通山校对新谱稿

     

     

     

            

     


     

     

     

    德安岑氏迁徙图

    戊戌岁德安岑氏重修宗谱新世派

    黄帝像

    炎帝像

    姬渠公像

    继康公像

    彭公像

    彭公墓

    文本公像

    长倩公像

    羲公像

    参公像

    辅公像

    清公像

    鸿公像

    世益公像

    园艺场岑氏始祖国英公像

    邹桥岑氏始祖贵德公像

    邹桥老屋岑家宗祠

    邹桥老屋岑家宗祠太公像

    邹桥老屋岑家村貌

    邹桥新屋岑家宗祠

    邹桥新屋岑家宗祠太公像

    邹桥新屋岑家村貌

    园艺场岑家宗祠

    园艺场岑家宗祠太公、太婆像

    园艺场岑家村貌

    园艺场岑氏宗祠神位牌

    戊戌岁德安岑氏合修宗谱在局人员合影

    南阳岑氏根亲文化节

    长溪旧谱保存者岑水香老人

    戊戌岁德安岑氏合修宗谱工作照

    卷一  卷首篇

    第一章     ……………………… 1

    第一节  伟人论谱 ………………… 1

    第二节  名人论谱 ………………… 2

    第三节  国家、部门论谱 ………… 4

    第四节  论修谱 …………………… 4

    第二章  国家三部委通知 ………… 13

    第三章  历代帝王修谱安民诏文 14

    卷二    

    第一章  戊戌岁德安合修宗谱序 17

    一、戊戌岁合修宗谱序 …………… 17

    二、江西德安岑氏合修宗谱序 …… 22

    三、德安岑氏合修宗谱赠序 ……… 23

     

    第二章  德安邹桥《光裕堂旧谱》序

          ………………………………  25

    一、宗谱总序 ……………………… 25

    二、岑氏宗谱总序 ………………… 25

    三、赠岑氏宗谱序 ………………… 27

    四、赠   ………………………… 27

    五、岑氏谱序 ……………………… 28

    六、重修宗谱序 …………………… 29

    七、自   ………………………… 29

    八、岑氏宗谱序 …………………… 30

    九、波文序 ………………………… 30

    十、谱   ………………………… 31

    十一、赠岑氏重辑宗谱序 ………… 31

    第三章  德安园艺场《弘德堂旧谱序》

    及重修宗祠记 …………………  33

    一、深坑岑氏原修宗谱总序 ……… 33

    二、重修宗祠记 …………………… 33

    第四章  其他岑氏谱序 …………… 35

    一、《岑氏族通史》序 ……………  35

    二、《岑氏源流谱》序 ……………  37

    三、全氏重修族谱序 ……………… 38

    卷三  源流  族规族训

    第一章  中华源流  ……………… 39

    一、“中华民族”族称考 …………  39

    二、古氏族古部落一览表 ………… 40

    三、古国一览表 …………………… 42

    第二章  德安岑氏源流 …………… 48

        一、深坑岑氏源流初考 ………… 48

    二、德安岑氏迁徙路线 ………… 48

    第三章  族规族训 …………………  49

    一、戊戌岁德安合修宗谱

        《岑氏族训》…………………… 49

    二、长溪光裕堂旧谱《家谱条范》…… 49

    卷四    

    第一章  荣恩录 …………………… 51

    一、汉封岑彭舞阴侯制命 ………… 51

    二、唐赠中书令岑文本为侍中广州

    都督宪制文 …………………… 51

    三、清敕谕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

    副都御史岑毓英文 …………… 51

    第二章  历代仕宦绅衿录 ………… 53

    第三章  历代名人传   ………… 54

    第一节  历代名人传 ……………… 54

    一、彭公传 …………………… 54

    二、文本公传 ………………… 61

    三、长倩公传 ………………… 62

    四、熙公传 …………………… 63

    五、参公传 …………………… 64

    第二节  历代名人赞 ……………… 66

    第四章  戊戌岁德安岑氏合修宗谱传、赞 ……………………… 67

    一、先父家贝公及先妣伍维林孺人

    合传 …………………………… 67

    二、岑学礼、岑水香父女赞 ……… 69


    三、岑君法满先生赞 ………………  71

    第五章  《长溪光裕堂旧谱》传  

           …………………………………  73 

    第一节  《光裕堂旧谱》传 ……… 73

    第二节  《光裕堂旧谱》赞 ……… 81

    卷五    

    第一章  历代艺文录 ………………  89

        第一节  岑参诗集 ………………… 89

    一、《岑嘉州集》序  ……… 89

    二、岑嘉州集 ……………… 90

    第二节  岑氏先贤诗文选 ………  119

    一、岑之敬 …………………  119

    二、岑德润 …………………  120

    三、岑文本 …………………  120

    四、岑   …………………  121

    五、岑景佺 …………………  122

    六、岑毓英 …………………  122

    第三节  历代有关岑氏诗歌选录 123

    第四节  岑氏宗祠对联 …………  125

    第二章  当代艺文录 ……………… 126

    第一节  石潭集 …………………  126

        一、杂咏篇 …………………  126

        二、恋曲篇(蝶篇) ………  128

        三、恋曲篇(花篇) ………  132

    第二节  其他艺文 ………………  134

        一、岑寂艺文 ………………  134

        二、岑溪艺文 ………………  145

     

    卷六  世系图

    一、 南阳岑氏总世系图 ……………… 149

    二、 光裕堂贵德公支下世系图 ……… 154

    三、 弘德堂国英公支下世系图 ……… 176

    卷七  世系表

    一、 得姓始祖渠公支下十四世世系 ……185

    二、 南阳继康公历代总世系 ………… 186

    三、 世益公迁居建邑磨刀世系 ……… 213

    四、 光裕堂贵德公支下世系 ………… 232

    五、 建昌磨刀希政公支下民籍世系  470

    六、 弘德堂国英公支下世系 ………… 478

    卷八  备忘录

    第一章  旧谱世派 ………………… 531

    第一节  光裕堂旧谱世派 ………  531

    第二节  弘德堂旧谱世派 ………  531

    第二章  迁徙目录 ………………… 532

    第一节  长溪旧谱迁徙目录 ……  532

    第二节  全氏宗谱迁徙目录 ……  532

    第三章    

    第一节  邹桥旧谱证照 …………  535

        一、邹桥山大冲垅口

    有印执照 ………………  535

        二、旧谱图照 ………………  536

    第二节  新谱证照 ………………  541

    一、邹桥老屋岑家证照 ……  541

    二、邹桥新屋岑家证照 ……  546

     

    三、园艺场岑家证照 ………  557

    第四章  修谱名录 ………………… 564

        第一节  戊戌岁德安合修宗谱

    在局人员名录 …………  564

        第二节  历届编修宗谱名录 ……  564

    第五章  墓誌铭 …………………… 565

    卷九    

    一、历朝帝王年号干支纪年简表 ……… 575

    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 597

    三、历代人口数 ………………………… 602

    四、当代人口数 ………………………… 606

    五、百家姓 ……………………………… 607

    六、最新百家姓排名 …………………… 608

    七、祖宗十八代  九族  亲属 ………… 610

    八、古代官员品级 ……………………… 611

    编后记

    卷一        

     

    第一章    

     


    第一节  伟人论谱

     

    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利用。

                            ——孙中山

     

        中国人最崇拜的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人家庭和宗族的团结力量非常强大,究其原因,实由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五种气力结合而成的天然团结。

    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家族纪念祖宗之工具。传纪之文献,换言之则族之谱,亦则为吾族图发达、谋保存之宝贝也,希吾族辈把家族、宗族观念发扬光大之,而致于国族也。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展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理念,应该加以利用。

    ——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同盟会讲话

     

    中国国民和国家布局,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理念,深切中国人的脑筋。若遇到亡国整个家族被杀的危机,他就怕祖宗血食隔离,不由自主拼命奋斗。有了国家团结,还怕啥子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

                 ——孙中山《建国方略》

    四万万同胞都是咱们黄帝的子孙,在起头的时候没有啥子姓。生息繁衍,有了姓氏。往后,也有了家族,尔后成为国家,有家才有国。

        ——孙中山1912年5月在广州参加孙族恳亲会上的讲话

     

        研究现代历史,不能不去搞家史、村史,从研究基层的家史、村史和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历史的基础。  

    ——毛泽东

     

    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两个支撑点,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民族和国家。只有全家人的团结敦睦,家庭才有畅旺;只有全体族人的齐心协力,家族才能昌隆,像毛姓如许华夏最古老的氏族,才能经千百年而不绝;只有各族人民的配合奋斗,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毛泽东阅《毛氏族谱》谈族谱重要性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的总体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聚落地理等研究供给宝贵的资料。

        ——毛泽东1957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毛泽东回韶山时的讲话

     

     

    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起头。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烈地爱家乡,热烈地爱祖国。

        ——周恩来在全国四届人大会上与淮安代表座谈的讲话

     

    归属文化范畴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对鞭策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繁荣学术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邓小平文选》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加强民族内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社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研究族谱,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江泽民参加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的讲话

     

    中国人信祖宗的比较多,尊重和怀念祖先的功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如果连自己祖宗都忘记了,那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江泽民

     

    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胡锦涛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近平

        

    第二节  名人论谱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

     

        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管摄天下人心,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明谱学,立宗子法。又曰: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世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亦薄也。

        ——程頣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世之有氏为族者,唯有谱载其所自出,考其所由分。世益远族益繁,必至不相维系,昭穆之辩淆矣。作谱须要明白知其祖自某处分来,其祖某处分去,枝连脉系方才是谱。

    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

     

    太上立德,次立功,甚次立言。谱牒者亦立言之一端也。又曰:人家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又曰:三代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则无混认之失矣

    ——苏洵北宋文学家

    族之为言簇也,尚夫聚而有别。姓之为言生也,本其所自生;氏之言为示也,示其所自分。别其聚,原其生,究其分,此谱所由作也。族有谱牒,则人知其所出,知其所出则尊其祖,尊其祖则爱其身,爱其身则修身慎行,自不容以不谨!故非从昭姓氏、叙昭穆、明亲疏、辨异同入手不可也!  

        ——欧阳修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古者大家小族之法圣人,所以叙天伦教敦本也。而谱牒尤宗其法。谱所载干枝疏畅,昭穆秩然,亲疏远迩灿然可考,为之子孙者胪是谱而观之,则本本源源自不可泯,而敬祖敬宗之心油然而生矣。

    ——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世家大族不可无谱。若非仁孝君子,谁能兴怀于此。

             ——曾巩北宋文学家)

     

    人家三代不修谱,而悖烈判宗则为大不孝矣。凡有人道者,岂不怀久而重先人哉!  

        ——朱柏庐(明末清初理学、教育家)

    宗法废而后谱作,谱作而后一族之人始有所统,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不至途人矣。  

                        ——吴景堂

        

    国无国之道而后国乱,家无家之道而后家乱。故乐礼纲纪之道也,家法谱系之道也。谱牒之难,难稽也。若子当尽心于不知信其所,可知而已身,古人有言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岂有不孝之失也。  

                        ——宋景濂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记帝王之兴衰、载臣子之奸贤,谱记宗祖之功德、序世代之源流,孝子贤孙故莫不以谱为致意焉。  

                        ——云水山人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谱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得混哉。若不修谱,恐后分迁,如侄不识叔,兄不知弟,往往相会,遇若途人。故珍珍斯谱,以永其传。

        ——文天祥(南宋宰相、民族英雄)

     

    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宋景濂(明文学家、史学家)

        

        欲考族制社团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注定的岁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灭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姓氏是团结的象征,姓氏有纪念的意义,姓氏存地望的考证,姓氏藏故事的由来,姓氏富民族的渊源。研究姓氏可证历史之误,可解古人之疑,可壮今人之志,可树道德之风,也可通古明今。研究姓氏乃是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之美好的品德、树立社会主义伦理新风尚的一件大事,望广大姓氏喜好者共勉。

                   ——陆定一

     接洽祖宗与自身,自身与子孙,并进一步扩展到接洽祖宗与族人的最佳手段,就是撰修族谱。

    —— (著名史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族谱学研究提倡者)


       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与眷注,是爱祖国爱子民的起点。

    ——冰心《横岭谢氏族谱序》

     

    第三节  国家、部门论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004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十一条  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应妥为保护,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及其他公共建筑和地主的房屋不得破坏。地主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不合农民使用者,则由当地人民政府保留充作公用1950年6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祠堂产权问题

    的批复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八日(57)法研字第一号关于处理祠堂权的请示已收悉。我们同意你院来文意见,即:祠堂房产的产权不宜确定为个人所有,也不宜收归国有,而应指定适当的人代管1957年4月29日)。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

      合发文 国档会字[1984]第7号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部办公厅 2001年2月7日

     

    第四节  论修谱

     

    一、绪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皇帝的家谱称玉牒。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姓氏家族的世系繁衍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它以记载父系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消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这一时期的家谱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表明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一目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明代开始,民间私修家谱形成风气,遍及各个家族,出现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

     二十世纪初,历经推翻帝制、平削军阀割据、完成中国统一、建立中华民国,步入民族复兴时代,是我国民间大兴传统修谱的一个重要时期。随后几十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修谱也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八年抗战,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国土,烧杀抢掠,祠堂被毁、家谱散失;土改运动,没收宗族“公地”,占用祠堂;“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破四旧、毁祠庙、平祖坟,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世代珍藏的家谱被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本该三十年一修的家谱,历经数代后,到20世纪八十年代,民间才开始新一轮的修谱活动。

    尽管“四世同堂”、取名按祖上定下辈分而排等规矩,因“五四”历次新文化运动的观念改造、改革开放数十年来计划生育的施行,使得这一传统家庭宗族之表征被冲击、消解,但“重视家庭”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调,人们“功成业就”后,难免产生“光宗耀祖”的思想,这是潜藏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族情结。在经济全球化伴随而至的“现代文明”,尤其是欧美的思想、文化、观念涌入之时,“反拨”的传统文化也像一种潮流,逐浪排高,“修家谱”成为很多中老年人、文化人士的情结。

    据最新消息,当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数有三万四千多种。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散布于民间的各种家谱。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因家谱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

    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中国历史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家谱,也是全世界历史最久的家谱,就是《孔子世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文献成为我国民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随着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家谱从古代的秘而不宣,到如今的一些大学院系与国家图书馆、科研机构、各个姓氏宗亲会等的逐步合作与开放性研究,家谱编修、收藏与研究的热潮必将涌起。假以时日,“家谱”的文化意义和“市场价值”将更加凸显。

     

    二、为何要修家谱

     

    自宋朝以后一千多年来,民间社会素有修编家谱的世俗,因为一部家谱有“明世系、辨血缘”“排列昭穆”“教育族人”“记载历史”“凝聚亲情”的社会作用。所谓“明世系、辨血缘”就是了解自己祖上的来龙去脉,辨别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而分清“昭穆”是为了教育后代明确上下尊卑关系、明确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的关系。同时修编家谱不仅仅是记在自己家族的历史,其目的是为了凝聚亲情、教育后人传承历史传统文化。

        亲族之情既是民族之情的源泉,又为民族之情的实践和张扬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民族群体实际上是家族的聚合体,没有家族,就没有民族。不讲亲族之情,亲族就是一盘散沙,那么民族也就是一盘散沙。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社会,通过修编家谱团结族众、凝聚亲情,是继承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

        家族感情的外延是民族感情,民族感情的外延是对国家的感情。一个人如果没有亲族之情,也难以形成强烈的民族感情;没有强烈的民族感情,更谈不上爱国之感情。

        族谱约束族人遵守法规,热爱劳动,努力学习,奋发向前,摒弃极端或自私狭隘的意识和行为。用亲情将族人团结起来,使同族人生活上互相关心,物质上互通有无,生产上互相帮助,起到扶危济困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灿若银河的文化宝库中,国史、方志和家谱各自独放异彩。但彼此相互交融又自成体系,相互辉映又各具特色,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精深、作用之显著,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可与我中华民族相比。对如此悠久的文化现象,我们既有承传中华文明的义务,也有弘扬和发展其文化内涵的历史责任。

     

    三、家谱的作用

     

    家谱与国史、地方志不一样。家谱是溪流,国史和地方志是江河;家谱是目,国史和地方志是纲。家谱是一部综合性很强的历史记载文本,涉及一个传统家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的哲学、历史、地理、礼仪、风俗等多方面,是其他任何文本都无法达到和取

     

    代的。当国家处于战乱、灾害和社会道德遭到破坏,或太平盛世这两个不同时期,民间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凝聚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就会自发地收集、编修家谱,因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和认同。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家法以及治家格言等,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等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伦理规范,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家谱中记载的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家谱中反映的优秀传统伦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奋斗的结晶,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必然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家谱传给后代,让后人了解本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迁徙及祖先;宣扬中华民族的精髓和脉络,即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和天人合一、和谐的优良传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良民风和本族历史上名人、奇才、烈女等。所以家谱是家族的传家之宝,流传后世,形成自己独特、尊贵、悠久的家庭文化。后人通过对家族历史、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梳理、传承、精简、洗练,抑恶扬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传家之宝,世袭延续下去,流芳百世。

    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可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家族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通过对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的分析,可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四、家谱的价值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从社会、历史、考古、经济、民俗、人口、民族、政治、宗教、文学、法学、姓氏学等各方面加以研究、利用。

    家谱主要价值表现在:

    (一)文物保护价值家谱中记载着大量的人文、经济、法律、族规等文献资料,还有图、文、表以及部分实物,经过整理,可以保护历史文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物价值。

        (二)道德教化价值:家谱里面的家规、族法,有很多封建的东西,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东西可以借鉴,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崇尚俭朴、戒止奢侈、禁止赌博等等,都是做人的规范。家谱里面也有很多人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兴修水利的奉献精神等等,今天仍可以吸收并加以发扬。现在,新的五好家庭手册、新的乡规民约等,不少内容就是从传统的家庭观念发扬而来的。

    (三)寻根问祖价值:家谱里面最重要的是世系脉络,要查自己的始祖、世祖、上几辈的生息传承基本情况,只有家谱资料里面有。“要认祖、看家谱”已成为寻根的共识。

    (四)学术资料价值:数量可观的家谱,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姓氏乃至历史学、人口学、民族学、经济学、教育学的研究,都能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史料价值主要包括:

    1.宗法思想。家谱和宗法的关系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读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体现了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家族内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各方面的情况。

    4.经济发展。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

    5.人口变迁。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

    6.历史人物。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内容。

    7.民族史。有的家谱、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

    8.地方史志。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家谱中载录了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学校、劝学措施、教育方法、族墅、传记等宗族教育内容。

    10.民俗学。家谱在婚礼、葬礼、祭礼等家礼和人物传记中记载了许多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等民俗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都有记载。

    11.宗教史。有些家谱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给以说明,同时表达本家族的宗教观,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沿海地区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

    13.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五、家谱的格式

     

    (一)欧式:又称横行体,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特点: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方便直观。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 配偶、殁年、葬地、功绩等。

    (二)苏式:又称垂珠体,由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特点: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三)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非常明了;但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为写谱、看谱带来不便;且在附记履历时也受到篇幅的较大限制。

    (四)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殁年、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

     

    六、家谱的体例

     

    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加编修时间、次数等。

    谱序(序跋):概括修谱缘由、本族来历、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修谱经过、修谱理论宗旨等。既有修谱者自序,也有请名人作序、作赞,历次修谱的序言、赞语均收录其中。

    谱论: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谱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要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

    凡例:规定修谱的原则和体例。明清时期女儿不能入谱,媳妇可入谱。民国时期有所变革,现在新修男女均可入谱。

        遗像(像赞):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

    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封号、赐匾、赐碑等。

    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家谱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目的在于“明世次、别亲疏”,考订姓氏源流。因此家谱中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族规家法:又称家训、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大致包括遵守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等。

        字辈:又称排行、行第,记载世系人名的辈份排行,一般用五言诗体。

    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新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传记:又称家传、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仕宦录:又称宦绩考、缙绅录等,记载历代家族成员官宦名人的事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主要侧重于传主的功勋业绩和学术见解等,与传记不尽相同。有的家谱还列有科第表,专门记载有功名的家族成员。

    族产:记载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包括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嫁、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契据。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寿礼、祭礼、葬礼等。有的以仪礼统之,含仪文、图式、器具和祭品制作;还有的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坟苑:包括墓图、方位、四界、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

    艺文:又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奏疏、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

    领谱字号:领谱中的字号,即规定一套谱印多少份,按房头、依字号领取,并负责保管。历史上家谱严禁传出,只能内部传阅,平时放在堂屋香龛上供起来,以示对祖宗的尊敬。

    郡望: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郡望既然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从魏晋直到隋唐,名门望族对自己在国家谱籍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设法在其中占据显要位置。

    郡望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

    其他: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体例。

     

    七、体例详解

     

    (一)姓氏起源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经过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单姓等历史不断演变,纷繁复杂,其真正出处、源头,若无古书或旧谱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根源来自何处。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是明辨家族血统的文献。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抬高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古代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祖先,但却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二)家传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者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三)家训

    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这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还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四)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内容更加丰富,

    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

    (五)家谱图像

    家谱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辅。图像包括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照片,如老照片、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风水图(祠堂图、墓图)、故居、村庄图等。

    (六)家谱堂号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为某一支族特有,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少量的堂号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有较高的重复率,则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就可缩小范围,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公德事迹或教诲。

       ——岑氏得姓始祖渠公百世孙、南阳始祖继康公八十六世孙、深坑始祖国英公十九世孙  法满[字寂,号白丁,别号石潭居士]谨辑

     

    第二章  国家三部委通知

     

    国家档案局

                       教            

       

    国档会字19847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我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能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底报送。

    特此通知。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章  历代帝王修谱安民诏文

     

    一、唐太宗《刊正氏族诏》

        

        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德义之风。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缡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宦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乎婚媾,多纳财货,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屈于婚娅;或矜夸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惟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贞观十二年  诏下

     

    二、宋真宗敕文武群臣

    各修家谱诏

        

        朕维古者因生赐姓故有著姓氏之书别生分类爰命司姓氏之职其有关世教之大者莫谱牒若也

        黄帝二世而颛顼,三世而高辛,四世而尧而舜禹之先出於鲧,汤之先出於契,周文、武之先出於稷 。帝王世系固已甚明,汉起沛中、本唐虞之苗裔;唐发陇西,实陶之派系。迨至我朝原於伯益,振於涿郡。

        太祖  皇帝肇造区夏,应天生圣人之祝。

        太宗  皇帝克绍先烈,符太平天子之祥。仙源积庆、天派攸分,膺前代禅授之宜,接上世统历之正。尔在朝文武百官亦必各有源流,兹宜备述乃祖之本末以进。   

        朕得览,省以知我朝人物之盛。呜呼!源之深者,流必长;膏之饫,者光必烨。秩秩昭穆,则知祖宗之有自;绳绳世守,实衍谱牒於无穷。用兹昭示,咸使闻知。

          ——天禧二年四月十一日  诏下  

       

    三、宋宁宗修谱圣诏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牒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沦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很多世代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以是改望于天下者。

      开禧元年乙丑端月强圉单阏日诏

     

    四、明太祖修谱圣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霄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睹维新之命;朔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先哲敦朴原本,懋昭上理;虽礼乐俟清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拨,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士钦哉,毋忽朕意!

          ——明朝洪武九年丙辰上元日诏

      

    五、顺治帝乡谱诏

      

    敦孝弟以重长幼瓜葛,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节厚风俗。

     

    六、顺治帝规定六训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敦睦乡里,教训祖孙;备安生理,无作非为。

     

    七、清康熙圣渝十六条

      

    敦孝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