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氏留言
- 
                       
岑延旺于2022-10-27的留言:
湖南永州江华岭东一带散布着岑氏,因为文革时期族谱被毁,但是按照广西西林字辈排序,不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了,老一辈说以前跟桂岭一带岑氏族人有联系,进入21世纪后,没联系了……有没有人考证一下。 - 
                       
岑卫东于2022-05-13的留言:
岑氏亲人们,大家好!我是岑卫东,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机缘巧合吧,终于能在这里见到如此多的岑氏亲人们围聚一堂畅所欲言,很是心慰,同时也带着一丝丝的遗憾!因为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岑定伍)就不在世了,后来妈妈生我的时候,又遇上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氛围和我俩兄妹当时还小的缘故吧,爸爸(岑国玉)一直守口如瓶,极少对我们兄妹俩谈起他的身世和爷爷的事情,甚至我妈妈都不知道一丁点。再后来,我爸爸有一天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只有了解到爷爷(岑定伍)有一个兄长,在逃难时失散了(名字不详),之后爷爷就做起了生意,并雇佣了工人协作 他,听说爷爷的生意还做得不错(当时那个时代,我爷爷属于榨取贫下中农的血汗,走资本主义道路,政治身份不良,是要受到批斗和坐牢的)。不知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否找到一点点的线索否?愿上天给我一点希望,也愿能从岑氏宗亲网里能得到一点点的线索。万分感谢!! - 
                       
岑炳旺于2022-04-02的留言:
我们想增加人才库,有一位岑氏后裔在南宁二中任副校长,另一位在平乐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 
                       
岑勇于2022-03-08的留言:
祖墓碑文: 莫为之前雖美弗彰,莫为之後雖盛传我,祖之前後,世襲於朝,而受爵者,其历有可纪矣。 一始祖岑公諱彭。汉马功劳擢授廷行大将军乃湖广襄汉南阳始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世铿。擢授怀远大将军乃溪洞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珍。擢授盟威大将军亦溪洞复镇也。 一始祖岑公諱伯颜。擢授田州中顺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永泰。擢授恩州奉训大夫试也。 一始祖岑公諱辉。擢授岜鈴汎官总司守也。 一始祖岑諱光裕。为国亡身,蒙上宪不忍昧功臣,柱碑立祠,以祀之留後。仲述分住于此,只克全後裔分为五枝,有孙国泰初头门庭,继後子孙荣昌。皆由祖德流芳,以及於今孙等,歆潜恐夫特著表於,兹以头不忘之意耳。 - 
                       
岑厚霖于2021-11-18的留言:
自从19年我爸过身之后,我就一直没怎么接触岑氏宗亲的事和东西。今天忽然好想我爸,点开了他的微信头像,看到朋友圈,发现了这个宗亲网的链接,就进来看看。我想说 是,家里还有很多我爸当时收集什么关于族谱的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希望能对大家有用,不用放在家里蒙尘。 
岑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岑氏要闻
诚显岑氏爱国情
         壮家人称“玉米”为“皇米”或“帝米”
          只为铭记皇帝赐予壮家玉米种子之大恩
     玉米称谓诚显岑氏爱国情
由西林县岑氏宗亲会副会长岑金松先生所述玉米的故事说开
                       ●文:陆秀春/岑金松/岑笃挺
                                                                    
作  者:陆秀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200444。
           岑金松,西林县岑氏宗亲会副会长。      邮编:533599。
           岑笃挺,平果县岑氏宗亲会会长。         邮编:5314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5月15日下午,笔者来到西林县拜访岑金松先生,听他述说一段似已被人们遗忘的玉米故事……
    岑金松先生在西林县马蚌乡马蚌中学教书期间,偶到乡下考察得知,当地壮族老人称“玉米”一词为“hou2 weng2”(音译为“吼皇”,汉译为皇米),或称为“hou2 dei6”(音译为“吼帝”,汉译为帝米),意思均为皇帝米。何故?原来,在古代,壮家人粮食不够吃,经常忍饥挨饿,生活很是困苦。然幸甚的是,皇帝恩赐玉米种子给壮家人,使他们吃上营养又美味的金色米。于是,壮家人将玉米称为“hou2 weng2”(音译“吼皇”)或称“hou2 dei6”(音译“吼帝”),以示永远记念古代皇帝赐予壮家人玉米种子之大恩。西林壮家人如此称“玉米“,而古田州府、思恩府故地(即今田阳、田东、平果县、马山县、都安县、武鸣县等县)壮家人莫不如此。
    又据文献载,玉米在东北、山东称“棒子”、“苞米”。相传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与光绪广地避难途中饥饿难耐,有太监献上“棒子”请慈禧过目,慈禧认为如此美味之物称“棒子”太俗,能为皇帝解饥应叫“御米”,日后在民间流传成“玉米”。
    由此可见,“hou2 weng2”(音译“吼皇”)或“hou2 dei6”(音译“吼帝”)、“御米”之叫法皆出于其与皇帝有勾连,自古有之,而非现代人之发明。这又得从玉米的传播说开。
    据史料考证,玉米原产地是美洲,由哥伦布首先发现,随后传入欧亚各地。大约明末,玉米已传入广西,并于清朝道光年间普遍种植。具体可见下表:
                  清代广西玉米种植的时空分布
| 
      政    区  | 
 时间  | 
       记 载 情 况  | 
    资 料 出 处    | |
| 
 桂林府  | 
 府属 
 | 
 雍正  | 
 玉米  | 
 雍正《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  | 
| 
 全州 
 | 
 乾隆  | 
 玉蜀黍,俗名玉米,苗叶似蜀秫而矮,高三四尺,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  | 
 乾隆《全州志》卷一《舆地》,光绪《永 宁州志》卷三《《舆地志下》  | |
| 
 永宁州 
 | 
 道光  | 
 迩年山岭之间又多种苞米  | 
 光绪《永宁州志》卷三《舆地志下》  | |
| 
 灌阳县 
 | 
 道光  | 
 苞谷  | 
 道光《灌阳县志》卷四《物产》  | |
| 
 兴安县 
 | 
 道光  | 
 苞粟  | 
 道光《兴安县志》卷四《舆地四》  | |
| 
 阳朔县  | 
 道光  | 
 玉米,《本草》曰玉蜀黍,又曰玉高粱,俗名苞米  | 
 道光《阳朔县志》卷二《舆地略》  | |
| 
 平乐府  | 
 永安州  | 
 嘉庆  | 
 苞粟  | 
 嘉庆《永安州志》卷十二《食货部》  | 
| 
 梧州府  | 
 容县  | 
 光绪  | 
 玉蜀黍,俗名苞粟,种出西蕃,曾进御,亦名御麦  | 
 光绪《荣县志》卷五《舆地志五》  | 
| 
 郁林 
直隶州  | 
 博白县  | 
 道光  | 
 苞粟,二月种,五月熟  | 
 道光《博白县志》卷十二《物产》  | 
| 
 浔州府  | 
 桂平县  | 
 道光  | 
 包谷,又名玉米  | 
 道光《桂平县志》卷四《地理三》  | 
| 
 贵县  | 
 光绪  | 
 玉米,俗名苞米,贵曰苞粟,或直称曰粟  | 
 光绪《贵县志》卷一《纪地》  | |
| 
 太平府  | 
 龙州厅  | 
 光绪  | 
 深山穷谷间的苗、瑶民以包粟及糯米为主粮  | 
 民国《龙津县志第四编《社会》  | 
| 
 下雷、安平土州  | 
 光绪  | 
 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包粟丰收,粮值大跌,饥民藉以复苏  | 
 民国《雷平县志》第五编《经济》  | |
| 
 思恩府  | 
 白山土司  | 
 道光  | 
 包谷,俗名玉米,李氏《本草》谓之玉高粱  | 
 道光《白山司志》卷十《物产》  | 
| 
 百色厅  | 
 光绪  | 
 自粳稻处,惟包粟、山薯及芋四月莳,九月获  | 
 光绪《百色厅志》卷三《舆地》  | |
| 
 庆远府  | 
 府属  | 
 道光  | 
 苞谷,一名玉米,似高粱,而苞从节间生,有早、晚二种,山峒尤多  | 
 道光《庆远府志》卷八《食货志》  | 
| 
 镇安府  | 
 府属  | 
 乾隆  | 
 玉米向惟天保县山野遍种,可充一二月粮,“近来汉土各属亦渐多种者  | 
 乾隆《镇安府志》卷四《赋役志》  | 
| 
 府属  | 
 光绪  | 
 玉米俗名苞谷,亦名苞粟,“近时镇属种者渐广,可充半年之食”  | 
 光绪《镇安府志》卷十二《舆地志五》  | |
| 
 泗城府   | 
 西隆州  | 
 光绪  | 
 苗人以包粟为主粮  | 
 李秉衡:《李忠节公(鉴赏)奏议》  | 
| 
 廉州府  | 
 灵山县  | 
 乾隆  | 
 苞粟茎叶如芦穗,从节生意穗苞,粒如黄豆,煮熟可食,又可为粥  | 
 乾隆《灵山县志》卷六《风俗》  | 
    
    又据1756年广西《镇安府志》记载,玉米刚刚引入种植时仅被列为“果属,以食小儿”;二十年后发展到全府各地,“汉土各属,亦渐多种者”,因为玉米“其实磨粉为糊,可充一二月粮”。可见,曾为岑氏土司辖地的浔州府、思恩府、镇安府、泗城府都于清代道光年间普遍种植玉米。相应的,壮家人传承“hou2 weng2”(音译“吼皇”)或“hou2 dei6”(音译“吼帝”)指称“玉米”以记念皇恩的故事,应曾在此一方土地上广为流传开来。
    其实,这一现象其实暗含着重要信息:思恩府、泗城府等故地壮家人以玉米名称记念皇恩是以岑氏土司家族铭记皇恩为榜样的结果,因为土司实乃“土皇帝”,其治下百姓必须努力效仿土司的行为,才可能获得土司的最大庇护。据《宋史•理宗五》载,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甲戌,归化州岑从毅纳土输赋,献丁壮为王臣[15]。《元史•泰定帝本纪》载,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十二月,元政府以岑世兴为怀远大将军。次年(1325年)九月,岑世兴“自明不烦,请置蒙古、汉人监贰官,诏优从之”。此举开始改变羁縻制度下虽有郡县之名,实同独立王国的状况,标志着壮族地区的土官们开始部分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这样,壮族土官统治区向多民族国家又迈进了一大步。明朝时,岑氏土司家族涌现出了岑天保、岑瑛、瓦氏夫人等深受皇帝赏识,人民拥戴的名人,无愧于“岑黄忠孝五百年之家”之美誉。清代,岑氏土司后裔中更是涌现出了“一门三总督”的政坛奇观,传为佳话,令人称羡。历代岑氏土司感谢皇恩,积极率领着其治下包括壮族在内的各族人民,主动走向国家。
    可见,壮家人的玉米名称与岑氏土司在南国边陲几百年的统治历史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沉淀出壮族人民历史上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同时也从一个側面显示了作为中华民族中的岑氏族人的爱国情结。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32号